這個場景很熟悉吧!

自從冠狀疫情爆發以來,無論在小區、超市......我們都會被測量體溫。
人體的體溫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,體溫可以很好的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。
人體正常溫度到底是多少?
目前,大家多使用紅外額溫計,額頭因長期暴露在外部環境,所以測量溫度一般情況會偏低,并不能準確的反應人體體溫。
所以,臨床上常以口腔、腋窩、直腸的溫度來代表體溫。
通常定義的正常體溫范圍在36~37℃左右。根據《診斷學》 及 UTD 參考文獻,人體的體溫因測量部位不同以及環境不同等會略有差異:

37℃什么梗?
37 度,這個人體的平均溫度數,是德國醫學家卡爾 · 溫德里希,通過統計了 25000 人的體溫后,在 1868 年提出來的。
但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,美國科學家發現,人的正常體溫在 35 到 37.7 ℃間波動,平均為 36.8 ℃。
而就在2020年初,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 · 帕森內特(Julie Parsonnet)和她的團隊又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,發現自 19 世紀以來,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,不到 200 年間下降了 0.4 ℃,從 37 ℃降到 36.6 ℃。
體溫下降對人體有何影響?
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學系副主任、博士生導師王小川:
雖然沒有體溫下降上升后,免疫力隨之下降或上升多少的具體研究,但是,在正常體溫范圍內,的確會出現體溫越高,免疫力越強的現象。
這是因為,體溫越高,就會激活人體內更多的免疫細胞,從而能更好地殲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,維護身體的健康。
正常的體溫意味著基礎代謝率正常,血液中充滿新鮮氧氣和養分,能提升白細胞的功能,有助于抵抗病毒、細菌的入侵,增強免疫力。
如體溫下降1℃,基礎代謝下降12%左右,免疫力會下降30%左右。
? 低于36℃:身體出現危險信號。
體溫低于36℃時,身體就會顫抖以產生熱能,且伴隨黑眼圈,鼻頭、面色、手掌發紅,嘴唇發紫等癥狀。
現代女性中,由于壓力增加、不愛鍛煉、睡眠飲食不規律等因素,畏寒癥患者增多。
體溫下降造成血液循環不良,白細胞不能正常工作,免疫力降低,哮喘、肺炎、風濕病等疾病自然會找上門來。

? 低于35℃:對老人最致命
低于35℃:對老人最致命。體溫降到35℃時,被稱為低體溫癥,患者自覺畏寒怕冷,皮膚濕冷,四肢冰涼,不愿起床,走路困難,老年人和營養不良者最易出現,秋冬季發生低體溫的老人約占10%。
老年人的體溫低于35℃超過24小時,容易出現心跳驟停。

如何提高體溫?
? 每天泡腳
提高體溫、增強免疫力,可以通過物理療法和行為療法。
比如,每天泡腳洗熱水澡、多喝溫水。特別是大家宅在家里,無事可以泡泡腳,一天三次不為過。
? 少吃不減“頓”
一天至少吃三餐,中餐或晚餐分量適當減少,蛋白質要三餐均衡分配。
肉蛋奶菜不可少,盡量多吃深色綠葉菜,每天保證1個雞蛋、1袋牛奶。
很多人早餐不吃,這是對健康危害很大的,長期不吃早餐更易患上膽結石。

? 堅持運動
據科學研究表明,長期的運動對免疫力提高自然是正向作用。
運動對心肺功能、慢性疾病有明顯改善作用。長期適量運動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,降低患傳染性疾病的風險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進行大強度運動的3~72小時,會處于免疫“空窗期”,比平時更容易遭受病原體感染。
<section powered-by="xiumi.us" style="margin: 10px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; color: rgb(51, 51, 51); font-family: -apple-system-font, BlinkMacSystemFont, "Helvetica Neue", "PingFang SC", "Hiragino Sans GB", "Microsoft YaHei UI", "Microsoft YaHei", Arial, sans-
- 上一篇:國際護胃日|腸胃保養好,吃嘛嘛香,身體倍棒
- 下一篇:沒有了;